编辑:千米饮食网 浏览:次
春夏之交,温差变化大。专家提醒,心脑血管疾病、呼吸道疾病、胃肠病、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特别容易找上门来。学会正确的“春捂”,帮你把疾病挡在外面。
警惕心脑血管疾病
每年“倒春寒”时,急性心肌梗死、冠心病、脑梗死、脑出血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意外发生率都会迎来一个高峰。
由于天气干燥,人体消耗水分多,容易导致血液黏稠,血流速度减慢。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出现脑梗死、脑卒中,与气温骤降密切相关。平时应注意有无憋气、胸闷、心前区疼痛、心慌、脉搏异常及喉阻塞等症状,一旦有部分肢体活动不灵、麻木、不能说话、眩晕、晕厥、头疼、呕吐、昏睡、双目失明、走路不稳,应立即就医或拨打急救电话。
首先,应加强药物的控制,禁止醉酒,主动戒烟,要低盐饮食,多吃蔬菜、水果,少吃油脂高的食物,可以吃鸡肉、鱼肉(鱼肉可降低胆固醇)。其次,春季锻炼不宜过早,更不要突然大幅运动,不然很可能会引起神经兴奋性突然增高。再次,要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,控制血脂和血压也是很关键的。
呼吸道疾病重在防
春季是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,老年人和儿童免疫力低,很容易感冒,甚至引起咳嗽、胸闷、哮喘等。患有哮喘、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,容易病情反复或加重。
首先,要多喝水,让鼻黏膜保持湿润,有效抵御病毒和细菌的入侵,同时不吸烟、不喝酒、不食辛辣食物,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。其次,注意保暖,中医讲“肺主皮毛”,春季早晚温差大,如果骤然减去太多衣物,皮毛不固,易降低免疫力,使病原体侵入,所以一定要根据天气变化,适时增减衣服。再次,积极参加体育锻炼,增强体质,此时人的各个器官、组织、细胞新陈代谢旺盛,正是运动的好时机。
胃肠病患者严把“入口”关
天气忽热忽冷易导致胃肠病。因为随着气温的变化,冷空气会刺激胃肠,加上食用生冷食物加重胃肠负担,影响胃酸分泌和胃部血液循环,从而引发急性胃痉挛、胃肠炎等,加重胃溃疡等原先患有的胃肠道疾病。
胃肠主管人体的消化,注意严把“入口”关。气温骤降,有胃病的人要注意保暖,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减衣服,防止腹部受凉。在饮食上要注意暖胃、养胃,多喝热水,少吃冷食,按时吃饭。运动要适量,起居宜规律。有胃肠病的人怕冷,所以喜进补,但是人本身的燥、热、湿、寒各有不同,进补不当反而加重胃肠负担。总之,应以素食为主,清淡饮食。
向春季婴幼儿常见病说“不”
春季天气变化大,婴幼儿的免疫系统没有完全发育成熟,因此更容易患呼吸道疾病(肺炎、咳嗽等)、肠道疾病(手足口病等)、传染性疾病(水痘、流行性腮腺炎等)。
婴幼儿肺炎的症状不如成年人典型,容易与感冒等疾病混淆。患儿患流行性腮腺炎、腮腺部肿痛,发病时不一定伴有发热。如果有高热不退、呕吐频繁、头疼、精神萎靡等症状,要警惕并发脑膜炎。应及时去医院治疗,以免延误治疗时机。除了药物治疗外,还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,防止病毒通过眼泪、鼻涕、口水等分泌物进一步传播。
美丽“冻”人不可取
春季的午后气温较高,大街上经常可以见到露脚踝、穿裙装和丝袜的人,他们往往不注意傍晚温度骤降后的防寒。因此,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关节炎,不少人出现膝盖酸痛、上下楼疼痛加重,关节甚至出现“嘎吱”声等,这是膝关节炎的典型症状。受凉、受寒是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发病诱因。
应根据天气变化增减衣物,注意膝关节保暖,不要让膝部受寒。有关节炎症状的人,晚上睡觉前、洗澡时用热水擦洗,多用热水泡脚,用热水敷膝关节。有老年类风湿关节炎者,要知道高热量、高蛋白、高脂肪饮食是类风湿关节炎重要的增恶因子。运动量应在能耐受疼痛的范围内,一般以运动后第二天不感觉疲劳为宜。
中医教你科学“春捂”
“春捂秋冻、不生杂病”是一条保健养生防病谚语,是人们维护身体健康的经验,有一定的科学道理。
“寒从足下生”,春季防寒要注意保护好头和脚。尤其是老年人,若过早摘掉帽子和围巾,易受风寒侵袭,导致风寒感冒和颈椎病加重。由于人体下半部血液循环比上半部血液循环差,故寒多自下而生,因此春季穿衣应注意“下厚上薄”。当然,如何“捂”,依个人体质而有所不同:老年人、儿童或体质偏寒者可多“捂”几天,体热的人则可少“捂”几天。气温在15摄氏度是一个临界值,低于15摄氏度时,最好继续“忍受”一下厚重衣物带来的不便;当超过15摄氏度时,则可以考虑脱点衣服了。
转载请标明出处:http://www.kmysw.com/ysbj/9503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