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辑:千米饮食网 浏览:次
在我国,粽子是一种传统色彩很浓的食品。早在1600多年前的《风土记》中,就有关于粽子的记载。当时,人们称这种食品为“角黍”。《本草纲目》解释说:“古人以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,如棕榈叶之形,故曰粽。”除了这种粽子之外,江南还有一种将米装入竹筒中的粽子,名为“筒粽”。
关于粽子的由来,民间的说法很多。但是流传最广的,便是为了祭奠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说法。据历史文献记载,春秋战国时期,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刚直不阿。曾经进谏楚王,联合齐国共同抵抗强秦。楚王非但没有采纳屈原的建议,还听信奸佞谗言将他流放。
公元前278年,秦国大败楚国。身在异乡的屈原听到这个消息,心痛不已,便跳汨罗江殉国。屈原投江之时,正是农历的五月初五。于是,民间便形成了五月初五,向江中投撒粽子纪念屈原的习俗。
至于粽子为什么要捆起来,答案可以从《续齐谐记》中寻找到。其记载的大致原因是说,人们用棕榈叶包粽子,并用五彩绳将粽子捆上,是因为屈原带话给汨罗江一带的人们,他们投入江中的粽米,经常被江中蛟龙截获。原本祭奠屈原的供品居然成了蛟龙的美餐。所以,他告诉人们,蛟龙最惧怕的就是棕榈叶和五彩绳,只要将米包在棕榈叶中,并用五彩线捆起来,蛟龙就不敢再碰粽子了。之后,粽子便形成了如今的摸样。
转载请标明出处:http://www.kmysw.com/msdg/16374.html
推荐阅读
粽子家常做法大全及注意事项